涵本企業有限公司
大腸癌高危險群防身術
 

藝人豬哥亮(原本名謝新達,復出後改名為謝友偵)因大腸癌末期入院多時,今(15日)早傳出噩耗,豬哥亮病逝台大醫院,享壽70歲。家屬隨後也發出聲明證實豬哥樣的病逝,在聲明中提到豬哥亮「走的平和、很安詳;困擾他的病痛,再也不會讓他感到難受。」聲明中也謝謝各位喜愛豬哥亮的朋友們,也希望能夠給豬哥亮深深的祝福,讓他在天上仍然散播著歡笑。「也希望大家心裡記著這位秀場天王 你們口中的---豬大哥」。

臺大醫院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臺大醫學院外科教授梁金銅;臺大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醫學系教授翁昭旼,接受《好健康》雜誌諮詢時指出,大腸癌發生原因,除與遺傳、基因有關外,飲食西化被認為是危險因子之一。現代人工作繁忙,多以外食為主,食用蔬果比例低,再加上吃太多肉、油脂,大腸癌可能悄悄上身。

大腸癌的分期與治療

根據統計,第1期大腸癌5年存活率高達95%、第2期5年存活率為80%、第3期為60%到80%、第4期5%到10%。可惜的是,多數大腸癌病人一發現是2、3期,第1期僅15%。

大腸癌分期主要看癌細胞侵犯大腸的深度,腸管結構從內往外,第1層黏膜層、第2層為黏膜層下層、第3層為肌肉層、第4層為漿膜層。

第1期癌細胞只侵犯到黏膜層及黏膜下層(稱為T1),或者是在肌肉層裡(T2)。第1期的治療方式要看大腸息肉的形態,大腸息肉可分為有柄的,以及廣基型的,前者可利用內視鏡直接切除,廣基型稍難處理,在刮除黏膜時若不小心可能造成腸管破裂,變成要緊急手術。所以,若腫瘤侵犯到黏膜下層就要比較小心,必要時以外科開刀。

此外,有3%原本被認為是第1期的患者,事實上已有淋巴結轉移,若只用內視鏡方式處理病灶可能會遺漏,這也是在選擇內科或外科方式治療時必須考量的因素。

至於第2期大腸癌是指癌細胞已侵犯到肌肉層以外的漿膜層,但尚無淋巴腺擴散。第3期則是有淋巴腺擴散,第4期則是有遠處轉移,例如肝臟、肺臟、骨骼等。2至4期都可以手術切除病灶,再搭配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標靶藥物費用昂貴,所幸健保已有條件給付,減少病患自費的負擔。

大腸癌第一期治癒率極高,但第4期也非完全絕望,尤其因為血流的關係,大腸癌轉移的第一站通常是肝臟,很快就會被發現,在化療及標靶藥物的輔助下,第4期患者也能存活很長一段時間。

大腸直腸癌 高危險群防身術
大腸直腸癌的發生跟年齡老化及家族史有極大的關係,以台灣來說,絕大多數的大腸直腸癌的患者為中老年人;而有相關家族史的人,也是不可輕忽的一群。

另外有大腸息肉症候群家族史的人,也是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群,在青春期過後,大腸內就長滿了數以千計的息肉,若不治療,到了30歲之後,百分之百會變為大腸癌。

其次是,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直腸癌的患者也是高危險群,這類病人並沒有多發性息肉症,但有大腸癌的家族史,且發病年齡早,並可能合併其他部位的癌症,如卵巢癌、子宮內膜癌、胰臟癌及胃癌。

對這些高危險群,美國癌症協會有以下建議:

  1. 一般民眾年滿50歲以上,應每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每3到5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
  2. 患有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症候群的患者,則應自10歲起每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直到40歲為止。40歲以後改為每3年做一次大腸鏡。同時也應每1到3年接受上腸胃道檢查看有無息肉。
  3. 有大腸癌家族性史的人而言,當他有一位一等親的親屬罹患大腸癌時,應自35至40歲起每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及肛門直腸指診,且每3至5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
  4. 若有兩個一等親的親屬罹患大腸癌,則從35至40歲起,或自其罹患大腸癌的親屬發病年齡減5歲的年紀開始,每3至5年接受大腸鏡檢查。
  5. 若有3個一等親的親屬罹患大腸癌,或是有一等親的親屬在30以前罹患大腸癌時,則應考慮家族性息肉性大腸症候群或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直腸癌的可能性。
 
文章出處:全民健康基金會  via
 
訪客人數: 293,569 人次